人與人之間的溝通✹,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心態,即家長心態🐻、成人心態和孩童心態。 有這樣一個例子:三個人合夥做生意,最後賠了,甲說:"都怨你們🚣🏽♀️🦙,沒有真本事,和你們合夥真是倒黴👨🏼🎓!乙說🧖🏽♀️:"我覺得這次賠本有幾個原因🕌,一是我們三人想法不一🧑🏿🏭,勁沒往一處使。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觀阻力。"丙說:"都是我不好,我沒幹好工作🤡,請你們原諒,我一定會改正💫,大家還是接著幹吧。" 這段對話中,甲用長輩的口吻指責兩位同事,顯然是一種家長心態🚾;乙非常冷靜👃🏻,像一個穩重🦓、明理的成看人👭,屬於成人心態;丙卻像個小孩子,像作了錯事一般,一個勁地求大家原諒,正處於孩童心態。 其實🚲,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當中都存在著這三種角色心態。當我們處於家長心態時🤹♂️,心裏便有"必須做什麽"🎅、"應該做什麽"的意念。家長心態又大體分為兩種:一種表現為對人刻薄,喜歡挑別人的缺點,另一種卻容易對人表露情緒🧗🏿♀️。一個人的家長心態屬於哪種形式,是從父輩那裏獲得的。小時候父母愛怎樣對我們,長大了我們就擁有什麽樣的家長心態。處於成人心態時🧙🏿,我們顯得冷靜、理智、客觀,既不挑剔別人💅,也不會沖動任性🤾🏿♂️,我們很有主見,作事有計劃🤷🏼♀️,臨陣不慌。而處於孩童心態時,我們則表現得感情用事🗑,做事不考慮後果🎼,而且情緒不穩定🍻🤞🏻,容易受影響。 幾乎每個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👨🏻🏫,都有過這三種心態,只是比重不一而已。在生活中🔛,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固定角色者。長期處於家長心態的人很喜歡批評別人,或提出建議強迫你接受,要不就是喜歡幹涉別人的生活,把你當作小孩一樣照顧。當然能長期與之相處的只能是那些"終身孩童"們。"終身孩童"是那些長期處於孩童心理的人,就算活到五六十歲,他們的言談舉止和思想行為等各方面都儼然一個小孩子。他們一般沒什麽主見🙎🏽♂️,凡事依賴別人的時候多,常常還不肯承擔責任,做事流於沖動,生活上需要別人照顧和呵護👱🏽。在與人交往時,他們喜歡引人註意,贏得贊許。而長期處於成人心態的人喜歡純邏輯思維,他們做事非常理智🧌✦,很少講感情,常被人稱?quot;冷血"🖖。他們在生活中極少幽默👨🏻🦲,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,與他們相處也是件非常乏味的事⛲️。 從以上分析,我們不難看出🥺,單獨發展自我的任何一種角色心態🫴🏽,都會使自己的性格發展不平衡,這又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系是不和諧。那麽,該怎樣調整自己,使自我中三種心態保持平衡呢?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在人際交流中的三種角色心態的應用比重。這需要你記錄你在一周之內與人交往中的角色心態,集中起來考察🕙,三種心態的比重便非常明朗了。了解到三種心態的比重後,便可以在與人交往中有意識地降低比重最高的那種心態🎐,提高另外兩種心態。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用家長心態與人交往,就應該註意客觀地觀察🧙♀️,學會聆聽,少批評、挑剔別人🧑🍼,每采納別人的正確建議。讓你的生活多一點隨意和感性,你定會快樂得多。 如果你是個非常理性的人,你最好把自己的成人心態放低一點。可以試著讓自己放松放松,允許自己的感情適當地得到宣泄。建議你經常看一些喜劇或笑話,讓自己像孩子一樣樂一樂🧑🧒🧒。 假如你經常處於孩童心態,那麽你遇事最好能冷靜分析,避免感情用事;最好每問自己"我想怎麽做"🐾,而不必顧及別人的喜好,以免失去自我;最好多訓練自己,對他人負責,而不是過多地依賴別人🫅🏻。 在人際交往中👨🏿⚕️,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註意自己正處在什麽心態,在不同場合找出最為恰當的角色心態與人交往。相信,你會擁有許多的朋友🟰,成為一個很受人歡迎的人。